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活着小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1-26

活着小说读后感1000字通用。

为满足你的需求,爱发言网特地编辑了“活着小说读后感”。读书的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处其中更觉得安心,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物。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1】

起初是因着著名导演和斩获国际大奖的由头看了电影,被一个接一个命运开的玩笑给气愤到了,一个人怎么能经受这么多磨难,居然还活着,对,还活着。后来找到了原著,余华的《活着》,是一本薄薄的书,一篇并不长的长篇小说,全书约12万字,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讲述了一个关于苦难与死亡的故事。

一口气读完它,痛心之至。我确是被《活着》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动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让我流泪的是漫长又沉重的苦难。在这个故事里,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富贵的家人相继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消亡都给我强烈的震撼。生命坚强而又脆弱。除了母亲,每一个都是福贵亲手埋葬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连眼泪都没有了,连诉说死亡都成了无感情的麻木。《活着》把人生的苦难写到了极致,死亡与苦难在书中像原罪一样如影随形,尽管死亡不可预知,尽管人火灾苦难的纠缠和死亡的恐惧中,但是人(福贵)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并且代代延续。那么,人是如何面对这种生的困境呢?

作者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冷眼旁观人生存中的不能承受之轻。他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中国百姓的生活。

在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为人父的责任,为人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责任,为人师表的责任,有还债的责任,有养家的责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种责任,而在这承担的过程的背后是隐忍,生的隐忍,苦的隐忍,痛的隐忍。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也提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的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作者用死亡叙述模式,表达了“活着比死幸福”的思想。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很踏实,家里的人全是我埋葬的,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应该认为,福贵是幸福的。在人“活着”这一过程中,坚强、勇敢、乐观等一系列为了活着本身而做出的反抗和斗争在福贵看来或许他不懂得,但是他在无形中都已具备了这些品格,他比他自己认知的要伟大,他的隐忍和坚强以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方式默默存在着。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2】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很难说《活着》不是一部悲剧,但它似乎又平静地像只是讲了个小故事。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从解放战争、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大锅饭、三年困难时期、包产到户、wg时期一直到wg后的一系列时期;家庭也从优越到贫穷,到家人一个个因为意外或者疾病而离开他,最后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牛。

富贵的一生可能是不幸的:因为赌博败光家产从富家少爷变成穷光蛋,父亲也因此离世,怀孕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进城给母亲抓药被抓壮丁,九死一生回家之后发现女儿因为高烧变哑了,母亲也已离世。当一切似乎开始变好时,儿子却因为被抽干血而死,女儿嫁了好人家却又难产而死,只留下一个儿子;后来一直陪伴他的妻子因为软骨症离世,女婿也因为工地事故死亡,他与小外孙相依为命,却不曾想,小外孙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他似乎又是幸运的:赌博欠钱,父亲变卖住宅和田地给他还账,却也幸运地躲过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枪毙;生活穷困时母亲一直鼓励他陪伴他,为他撑起这个家;风光时被他打骂的妻子,在他落魄之后依然不离不弃;儿子勤劳孝顺又上进;女儿虽然哑了,却嫁了个疼爱她的好丈夫,他也有了老实孝顺的好女婿和可爱的小外孙。

整个故事就是在你觉得日子慢慢好起来有希望时,又将希望掐灭,但却又留下一点念想,一点盼头,能支撑着活下去。

家道中落,亲人相继离世,这么多次生活的打击,都没能将年少纨绔的富贵击垮,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在田埂上跟路人讲讲自己的故事。闲适乐观的模样让人很难想象在这个老人身上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与挫折,却又觉得可能正是经历过这么多苦难,才会有这种心境。

与其跟生活对抗,不如与它和解。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最难的事。死很容易,活着却要有面对生活苦难的勇气,可能这正是本书想要表达的意思。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3】

这是一篇比更加悲惨的故事,这也是一篇更加明亮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岂止是一个主人公,他简直是一部血泪史的见证人。因困苦磨难而去逝的人固然痛苦,而见证者则更加痛苦。然而作者地硬生生地将这样一个从物推到了我们的面前,硬生生的让我们接受这样一个道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一个成功者,就是敢于活着,能够活着,敢于面对,善于面对。悲苦,是活着的内容,死亡亦是活着的一部分。生命的形式是千差万别,而心灵世界却异中有同。生命的`意义似不在于有多少闲逸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丰富性。生命的意义亦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

从这种意义上讲,荣华富贵并不值得艳羡,艰难困苦并不需要规避。活着就是生命的体验,而生活,则是开掘生命深度的一把铲子。

超越善恶,苦乐随缘,平视生死,坚强地活着,宽容地活着,乐观地活着,方能无入而不自得。

福贵,一生难得福贵,然而就他的生命意义而言,却是一生福贵。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4】

我只能说,《活着》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他对人性的挖掘,对活着的价值的挖掘,是我从以前任何一部作品中所未曾读到的。

《活着》是一部杯具小说,与《雷雨》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一样的是,曹禺的戏剧包含着活力矛盾与冲突,而余华的笔触温软细腻,有的地方还有不少诙谐的调侃,可前面的诙谐却为后面的悲哀埋下了伏笔,而前后极大的反差更是加重了杯具的效果。这个发生在上个世纪40-70年代的故事,就这样一波三折地为余华娓娓道来,让我哭着读完它,等到故事结束,发现书页早被泪水打湿,湿了又干,书页就皱皱巴巴的,这多像故事本身啊,有喜有悲,然而悲去悲来,生活就紧缩几分,缩到之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独自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小说中找不到任何华丽的语言,充满着乡土特色的朴实的语言把人很温柔地拉回上个世纪的一幕幕场景,你仿佛就能看到那片田地,那间小院,那头黄牛,而那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夕阳里,有一个老人流着汗,汗水从他皱褶的胸膛起伏地流下来,那是年老的福贵在讲着他一生的故事,从与家珍的相遇、成亲,到他败光家产、被抓充军、亲眼看着一双儿女长大又亲手埋葬他们,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去……这是他从一个富家少年到一个几经打击的潦倒的老农民的一生。在《活着》里,每个人都有他对生活的热爱与义不容辞,他们是那样的纯洁善良,有庆常让我联想到《雷雨》里的周冲,周冲对“海”“天”“船”的幻想是这烦躁夏夜的一个春梦,而有庆对生活的依靠感曾来自他的羊,那样单纯完美的一个孩子,为了救别人,自我死掉了。在之后,凤霞因为生苦根难产也死了,那天晚上福贵坐在凤霞家的灶间欲哭无泪,想着自我的一双儿女就这么去了,可家珍还在家里等着他回去告诉她孩子是男是女呢……看到那里,早已泣不成声。

小说中始终未出场的一个重要人物——命运,始终都在摆布着场上的人儿们,让他们经历生活的凄风苦雨,悲欢离合,仿佛在暗中窥探着这出好戏,用无形的线牵扯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看到文章的结尾,垂暮之年的福贵沐浴着金色的夕阳驱着那头黄牛“福贵”耕着土地,那么的气定神闲,从容的令人无法适从,好像是勘破了生死,把一切都看透了,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伴随着赶牛的声声吆喝去了远方,消融在一种人性的光辉里。而那种所谓时光断裂的声音,竟成了如锥子般可在我们心底的永远的回声。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书作者曾说:“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境。”可是,我相信这种心境是不会消逝的,而是以它特定的方式,这样刻骨铭心地篡改着我们的青春。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他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就像作者余华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什么而活”。生活目的的本身就是生活,是作为一个人,尊严地活着。而生命路途中一瞬间的执着,竟赚取了我们去活一生。因为有这份对活着的执着,才有生命意境的深远,韵味的绵长……

《活着》的结尾如此写道:“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孩子,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5】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朴实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时的富贵到因为自己好赌导致家道中落,最后妻子孩子孙子先后离开自己后,依然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我很佩服主人公在身份大起大落时坦然面对的态度,被抓壮丁时仍然不放弃回家的希望,在亲人依次离世时,依然不放弃生活的信念。

我感动于她的妻子,典型的封建社会贤妻良母,认定一人,便追随终老。无论此人有多么不堪,无论落魄前对她有多么暴力,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丈夫就是天,既然结为夫妻就该同气连枝。她是富商的千金,从小就有良好的家教。她培养出了懂得感恩、天生乐观、对人友善、孝顺父母的一双好儿女,她在夫家没落后,依旧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自己家中,即使做着这辈子都没有做过的苦活,她也从不抱怨。身份切换自如,没有半点矫情。同时,她还有对别人的善良,当队长想要回家熬一碗米粥时,她愿意将自己从父亲那里讨要过来的米分一点给他。当校长来后来因为被批斗来道歉的时候,她释然了,并且原谅了他,他宽恕了他,认为儿子的死也不能全怪到校长的身上。

另外一个让我触动的角色是他的女儿,从小便很乖,家道落败后没有一点小姐的架子。可谓,看过繁华,也能享受苦难,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也承袭她的母亲。当七八岁因病聋哑后,不吵不闹,依然坚强的生活,唯有更加孝顺父母。当知道父母要将她送人的时候,没有半点埋怨。在自己送人后,半夜偷偷回家,家人再次要将她送走时,也没有半点吵闹,全然接受家人安排的命运。当弟弟死了,妈妈生病后,毅然扛起家里的重担。当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她很羡慕,但没有半点越矩的行为。当知道有人看上她时,没有半点对对方的挑剔。当嫁入人妇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纯良,帮助邻居扫地、织毛衣,乐于分享,最后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虽然结完婚,但她知道父母只有她一个女人,所以隔三差五回到家里陪父母,甚至带着丈夫一起。跟有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有爱。所以,他们一家越来越有爱,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感受大家的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也会越来越有爱。可惜的是,最后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

弟弟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无比善良。全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喜欢羊。即使家里的羊被没收了,他也坚持天天三顿送草。知道校长的老婆需要输血,他就去献血,以致最后丧命。

主人公受儿子的影响,最后孤单一人的时候,也会买了一只牛,买了那只十几年的老牛,因为不忍心老牛即将被宰。

一辈子在主人公家干苦力的那个人也值得感动,虽然最后沦落为叫花子,还愿意回来看看以前的主人。内心完全没有愤怒,毕竟旧社会,做了一辈子苦力的人,需要由主人家养老的。并且他在主人公提出要照顾他时,为了不拖累他们,自行离开了。后来又回来一次,拿了一条丝巾带给小姐。

主人公的女婿也值得尊重。他虽然是偏头,但是待人一篇真诚,属于实干派。第一次到主人公家里就观察他家里的需求,第二次便带人过来给主人公家里修整房子。结婚时,更是采纳岳父的意见,不惜举债大办婚礼,让妻子有个最轰动的仪式。他们婚后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妻子想回娘家时,他只会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是不幸的,但是嫁给他后是幸福的。妻子在生孩子大出血时,他二话不说,只让医生保大人。甚至当孩子出生时,他还说了句,我只要保大的,怎么小的出来了?最后妻子走了,岳母也走了,他就自己一人带着孩子干活,也不给岳父添麻烦。在被水泥板夹到,即将死亡的最后一刻,他喊的是儿子的名字。因为他知道,他死了后,孩子就只能靠年迈的岳父照顾了,他心疼孩子,更心疼岳父。

现实生活的无情和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承担更多难以承受的痛苦,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6】

活着,是一个无法华丽,简单但饱含深刻韵味的词,活着,究竟为谁?

在作家余华笔下,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众多的苦难: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而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摔死,连唯一的小外孙也因过度饥饿被豆子撑死,从此,只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更没有友情。最后,福贵买了头老牛,给它起了个名字,给周围农民的牛分别起了妻子,儿子和女儿女婿的名字,他说,这样,福贵就不是孤零零的了,活着,还是要活着。

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在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时候,福贵没有放弃活着,哪怕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富贵仍是告诉自己,不能死。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病榻上的老母亲,柔弱的妻子,他坚信,家人在等待他的归去。而此刻,他又是为了什么而活?

也许,是乐观与对生命的责任在支撑他做好生命的每一步吧,他说,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看似简单,看似理所当然,但其中韵味,能深得之人又有几多?

活着,虽然朴实简单,但它赋予了生命一种责任,一种在于世的担当。因为活着,所以我们积极去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得忍受并且接受不同的命运,或苦难或幸福,都是活着的一部分。在爱与痛的交织中,在冰与火的缠绵中,我们始终都应坚强地活着。因为活着,生活就还没有走到尽头,就还有希望。活着之于人,是重要的,是根本的。

现实中也有不少人经历着富贵的“苦难”,类似的是。他们也曾经坚强的活着,不同的是,他们曾经在心理上崩溃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最后,希望的稻草,给予他们为生命运行的气息二努力对抗的勇气,重新用坚韧诠释活着的美丽。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爱,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伴随。当死神让我们最后一次回眸人生时,平静而从容地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活着,也就有了盼头,活着,也就该珍惜,因为,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活着小说读后感【篇7】

在当代文学史老师的嘲弄之下,我终于按捺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掩卷凝神,心头涌起的难以名状的万千心绪,我想,这些心绪,就是小说里说不清、道不尽的悠长意蕴吧。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以贯穿所有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福贵的口气来展开故事情节。福贵由福致贫、经历无数沧桑事故的跌宕命运,展现更是从一幅国共内战、人民公社到文-革时期的动-乱不平、多灾多难的社会的长轴画卷。福贵的坎坷命运,只不过是万千人民在当时大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和缩影。而余华通过描绘福贵的悲惨一生,正凝练概括了那个时代人民-运命的浮沉遭遇。

震惊、痛楚、悲切、怜悯……生存时代的巨大差异,使我惊异于动荡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悲哀。福贵的命运,可以说已经沦陷到一种悲惨的极点:每时每刻,都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生活对于他,可以说是太重了。沉重得连读者的心,都紧随着收缩、压抑和一次次地撕裂粉碎。这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悲剧,更是福贵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然而在福贵身上,我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呐喊:

活着,哪怕生命到了最最艰难的时刻;

活着,哪怕生命只剩下一丝微茫难辨的曙光;

活着,这是剩下的唯一的选择,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活着……

穿越小说的历史时空,回到我们生存的今天,我为出生在这个相对幸福的年代,感到自足和快慰。读读《活着》,想想福贵,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

于是,我告诉自己:要快乐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