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巧克力味的暑假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1-07

读后感参考: 橘子味的夏天的读书笔记精选一篇。

读一部名著,品一生坎坷。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的收获一定都不少,我们可以写篇读后感,把自己和作者深刻共鸣的地方也写进去。那么您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框架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后感参考: 橘子味的夏天的读书笔记精选一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今年暑假我看了《橘子味的夏天》这本书。看到书名,我很疑惑,为什么夏天是橘子味的?不是苹果味或是鸭梨味呢?

带着疑问,我慢慢地翻开书本……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叫骆雨澄。因为她出生在雨季,所以有个这个好听的名字。但生活并不宠溺她,在她5岁时,妈妈因为车祸离开了可爱的雨澄,告别了这个世界,她和妈妈的缘分太浅太浅。雨澄虽然失去了母爱,十分悲痛,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父亲为了更好地抚养她,就来到了奶奶所在的城市。从此她就像飘飞的蒲公英,跟随着爸爸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

雨澄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还认识了新的同学——陆盏。她很快就跟同学们混熟了。雨澄和爸爸在这座新的城市里过着艰苦的生活,。爸爸要努力工作,常常回不了家。因为雨橙和爸爸的到来,奶奶家拥挤了,一齐住的叔叔婶婶很不高兴,经常刁难父女俩。亲情的缺失,让雨澄幼小的心境再次受到了伤害。幸运的是坚强的雨橙没有迷失方向,但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冻,已经尘封。她与陆盏友好相处,从此他们俩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次家长会中雨澄的爸爸认识了同班乐悠悠的妈妈,并打算和乐悠悠妈妈结婚。雨澄不一样意,就用“离家出走”的方式反对爸爸。为了让雨橙开心,爸爸跟乐悠悠的妈妈提出了分手,并把雨澄接回了家。最终有一天,雨澄长大了,跟同学乐悠悠相比,她觉得自我自私,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爸爸、教师和同学对她的爱,雨澄最终感觉到了空气中有了橘子般清新的气味!!

读完这本书,我为雨橙的不幸而叹息,为雨橙的坚强而喝彩,更为雨橙能再次感受到爱而高兴。是啊,生活总是曲曲折折,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可是我们做人不能那么自私,不能一心只想着自我,要理解他人,要感恩身边每一个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闻到空气中橘子般清新的味道,这就是爱的滋味。

扩展阅读

读后感精选: 狼道读书笔记8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在阅读完作品之后,我们才能发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读完一本书,相信你有不少的感想,这时我们需要把它记录下来。怎么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得既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精选: 狼道读书笔记8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狼视为贪婪、凶残、忘恩负义的代表,把狼描绘成孤独、阴险、狡诈的物种,对血腥食物的高度渴望让它们不择手段、丧心病狂。读《狼道》,让我对狼有了新的认知。那些对狼的批判是人类武断地把自己的某种行为和思维强加在狼的身上,赋予了狼人性丑恶的一面。其实,狼的所有行为不过是一种生存本能表现,倒是狼在艰苦自然环境下顽强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秀品质一直被人类所忽略。

狼,是陆地上生物种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由于有狼的存在,其他野生动物才得以淘汰老、弱、病、残的不良族群。也因为有狼的威胁,其他野生动物才被迫进化得更加优秀,以免被狼捕杀而淘汰。所以是狼使生态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狼的存在,生态将出现良莠不齐、传染病丛生的局面,不利于生态稳定、健康、平衡地发展。况且,狼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最有纪律的族群。

在狼身上我们发现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正如一位英国动物学家所说:“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有情感者,莫过于狼;最有韧性者,莫过于狼;最有成就者,还是莫过于狼。”

狼群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精神。统一策略,一起行动,甚至为了团队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在竞争中,这种精神绝对是最让对手恐惧的,其力量也是最强大的。如果一个团队具有了这种品质,那么它将无往不胜,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读完《狼道》感慨颇多,让我对狼这种动物从认知到了解,从了解到崇拜。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狼特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个人生存的智慧之书。从狼的身上,可以找到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比如坚韧、顽强、耐心、战斗、牺牲等等,发人深省。同时通过对狼群的了解,我们也学到了团队竞争所需要的全部智慧,比如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消化能力等等。它让我们看到狼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团队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推荐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00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作品,我们可以考验我们是否对作品有足够的兴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就会写出不同的读后感。关于写作品读后感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推荐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很少有这么一本书,看的时候想极力否认“怎么可能开什么玩笑,我不信”,但鼓起勇气看完后,又会觉得他好像是对的。他把行为撕碎,露出人内在的心理需要,赤裸裸血淋淋,你才发现自己也被骗了。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带你一步步认识自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有3个重要的心理学观点,贯穿了全书

01、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对过去的看法才决定你的人生。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比如:你在咖啡厅看书,服务员把咖啡洒在你新买的衣服上,你忍不住发火吼起来了。按常理说,是因为服务员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愤怒情绪,没毛病吧【原因论】。但阿德勒认为你是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了愤怒情绪【目的论】。

思路是这样的: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服务员,进而让对方认真听你的话,为了这个目的,你捏造了愤怒的情绪。即便你不大声斥责,服务员可能也会道歉给你擦擦,你也预料到接下来的行为,但为了快点同时引起对方的重视,你选择了愤怒这种方式。“怎么可能,那会哪有时间,怎么可能思考选择”。确实,情绪肯定不是思考得来的,但它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如果这时候你喜欢的人/领导突然出现了,你还会愤怒的大吼大叫吗?不一定了吧!也就是说那一刻的愤怒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原因其实是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呈现更深层需求而伪装出来的挡箭牌。正视痛苦和恐惧,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延迟暴露”,反复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间长了会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改变赋予它们的意义。然而人们常常下决定“不改变”,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现状找理由。很多人想做的事一直没做,实际上是想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失败的现实,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想一想,多少人都是这样的!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现状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02、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聚焦于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任何烦恼都会有他人的因素,而且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首先,聊聊自卑感,也就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对周围人抱有竞争意识,凡竞争必有输赢,那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下去就容易产生自卑情结/优越情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或无法祝贺亲朋好友取得的成就(有也无可厚非)。这是因为站在了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真心祝福。把自己从竞争比较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正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

然后,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最后,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怎么分辨?只需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不要害怕被讨厌,有人不喜欢你,并不是你的课题。同时,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03、过好当下,是生活的真谛!

(1)自我意识过剩,反而会束缚自己。

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担心自己出糗,担心说错话,担心别人怎么看我,都属于自我意识过剩。怎么调整呢?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有3个方面: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诚实的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个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简单来说,自我肯定是对60分的自己说“这次运气不好,我一定能拿100”,自我接纳是“诚实接收60分的自己,并思考如何接近100”,不必悲观,关注可以改变的就行。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相信)。这点很难,需要熟练掌握课题分离。他者贡献:为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即“我对他人有用”。

(2)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具有“优越性追求”的普遍欲望,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就像登山,总想着到达山顶,但没能到达山顶呢?该怎么办?这是对人生一种“线”的理解,阿德勒建议我们把人生理解为“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所有的人生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人生很简单,要认真但不深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阿德勒给了我们“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建议,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阅读这本书,就是不断推翻认知并重新思考的过程,书中有很多新颖的观点,能真正理解并受用还需要多年的实践!

[精华读后感] 家春秋读书笔记(篇四)


了解一页书,胜于仓促而阅读一卷书。读完作品,想必您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作品哪些角色最吸引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华读后感] 家春秋读书笔记(篇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激流 曾经辉煌的高公馆也落得分家的下场。

“家” 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觉新,最气不过的也是觉新。但我对觉新还有一丝敬仰:毕竟,他是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物。他有自由恋爱青梅竹马的梅,又有旧社会强加给他的关心体贴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选择?他处于“长房孙”的位置,被别人称为“承重老爷”,在这种身份下,他怎么反抗?他的家庭里头卫道的人太多了。为了孝道,他抛弃了化学,抛弃了梅,抛弃了珏。觉新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是,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带来再重的负担,再大的伤害,人还是象蜗牛一样背着沉重的壳行走。

对于觉民,我倒没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于与高老太爷抗婚,我对他还是比较看好的。

至于琴,在“家”她还是一个觉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犹豫不决,连剪个辫子的决心都没有。她对自己的行为也说不清楚。所以对她也没什么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觉慧:他虽很激进,但终究幼稚,为了爱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鸣凤的感受。因为觉慧,鸣凤多次被周氏训斥。而他口口声声要救鸣凤,最后还是他将鸣凤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么?鸣凤死后也没见他悲伤多久。觉慧给了鸣凤什么?帮助,同情,怜悯,他什么都没有给,他甚至不听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的鼓动下竟放弃了鸣凤。最终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爷的态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认为很“开天辟地”。

相比之下,《家》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我认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 由于阅读的深入,我对很多人的态度改观了。

觉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对象,我对觉新充满了愤恨:惠死了,枚娶亲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极力反对,惠和枚也不一定不会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儿子的死对他的打击也不小。只希望他能快点觉醒。

我对觉民的进一步认识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贞,帮助淑英逃离高家,并不怕王氏和觉群的威胁,与陈姨太据理力争,使她们在自己这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他很大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留在家里也能镇定自若。他并不象一些人说的,他的一切都由别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帮助淑英出走都是他设计的,因此,我并不同意一些人说的觉民是多余的人物。

琴在“春”成长得太快了,迅速担当起为高家女子排忧解难的重担。淑英和淑贞似乎已经离不开她了。她不再优柔寡断,对于亲人热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觉民一起为刊物出谋划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对琴也改观了。

淑英一开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动了她,梅,惠这些她所爱的人一一离去,如果她不逃走,她们便是她的“榜样”。加上淑华的劝说,她终于和剑云一同去找觉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剑云,在他的一颗星飘走之后,及时挽救了淑英。剑云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挣扎,没计划,没志愿。但当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时,他会不顾自己去帮助她。也因为如此,在送完淑后,剑云带笑地死去了。

在我看来,“春”的内容单调,叙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对与巴金而言,说不定这是影响他终生的小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他结识了萧姗。

“秋” 激流的最后篇章,也是悲哀的结局。

庆幸的是,觉新终于觉醒了。枚和淑贞的死,使他再没有可牺牲的亲人了。商业场的火,使他近乎陪尽了一切给克安,克定;惠托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脚的淑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击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宁,并要加害觉民,他终于受不住爆发了。想不到啊,一向温顺的觉新竟公然与克安等顶嘴,没有了欺负的对象,竟转向孩子觉英。觉明死了,张氏居孀。“家”已败,觉新也终于觉醒。

觉慧,他的出走是正确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意识到,如果觉慧没有出走,淑华就不能出逃。他结识的黄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确确帮上了他的忙。觉慧成为了革命党,也是必然。

在这里,我觉得配角觉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当他听瑞珏说抢菜她抢不过自己的哥哥弟弟们时,年仅十三岁的他将才端上来自己才尝了一片的烩鲍鱼片推给了瑞珏。而在“春”,他经常领着觉群和觉世在花园胡闹,欺负淑英,淑华和淑贞。在“秋”,他气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后,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识到,真正关爱自己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觉英也觉醒了,敢与克安,克定叫板。觉英的转变,与他整天的玩伴也有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于“春”:它类似于“家”,讲得多,细。

“感” 高家族衰落了。和《红楼梦》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大团圆的结尾。一群人觉醒了,一群人却永远地去了。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给人们无限的伤痛。

觉新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希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觉民,贯穿三部曲的激进分子,也定能与琴生活得幸福。

热门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精选模板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乐趣。读作品,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从容。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回顾书中内容。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精选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猝不及防的感冒了一场,昏昏沉沉的下午昏昏沉沉地读了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也许是因为我庸俗的头脑完全跟不上卡尔维诺的思维,一口气读下来,并没有完全弄懂内容究竟想表达什么,却还是被大大地震撼了一把。书中马可波罗游历了帝国的城市,在忽必烈汗面前一一讲述所见所闻,大汗的心中有一座完美的城市,他反复的询问马可可曾到过,而马可的每一番描述都无法道出这样的城市,他口中的城市总是承载着迥然相异的面貌,信任与欺骗,真实与虚幻,浅显与深奥,希望与绝望,智慧与愚昧,开化与野蛮,直到生与死,地狱与现世等等,矛盾的两面背道而驰,但任何一面离开了彼此却又丧失了本身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真正完美的城市是不可能存在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也许不是很贴切,但是此番感触,让我想起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里特的一个系列作品,主旨大致是“物距最近,心距最远”, 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零距离接触两样东西之间,其实存在着遥远的心理距离,比如靴子和脚,乳房与衣服,如果孤立地将双方放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违和感。思维惯势让我们的感官选择性地屏蔽了一些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双方反倒达成了和谐状态,也正是这样,让一切追求绝对完美的努力变成了徒劳吧!很不错地一次阅读体验,有很多有意思的段落值得反复回味,年中还会拜读,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希望会有更多的感触!

[读后感推荐] 《雪国》读书笔记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陷入了沉思。读后感可以帮我们巩固这些知识。那么要如何,才能在笔走龙蛇下写出心中的震撼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推荐] 《雪国》读书笔记之五”,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来到了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纯粹、洁净到几近虚无的雪景。高远的星空、盈盈皓月,皑皑大地——带给我的感觉是有种教堂般圣洁和空灵感,而在教堂般圣洁的布景下反映人性的种种挣扎——这便是莫大的碰撞冲突,给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张力的同时,也渲染一种的悲剧感——和宇宙的绝美相比,人的宿命、人的渺小。

在评论本书时常提到“物哀”,依我对可称其典范的《源氏物语》的理解,所谓“物哀”便是触景生情,在外物的感知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是自己和景物产生共鸣的状态。在上文我说本书的故事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冲突,而自然与人心和谐共鸣怎讲?我认为,正是因为人内心的挣扎,才让作者发现、强调雪国环境的圣洁——是人赋予自然,这片雪国悲哀、怅然的情感,而不是自然给人平添悲伤。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么看,作者才不是因为在教堂下描写人性种种而自觉渺小可悲,而是把宇宙都当作自己内心的注脚。注意我对“作者”和“主角”的提法,这就涉及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微妙区别了。摘抄最后一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真是笔力万钧。

我觉得若把《雪国》的环境具像化,与之环境氛围很相像的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第一话《樱花抄》,列车划过茫茫雪地的一幕直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