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1-06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系列。

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博学广之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了不少见解经验时,这时我们可以用读后感的方式回味这个作品,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的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系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1】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熠熠生辉,并能够给人们启迪。而《东周列国志》就再现了当年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年代。它成书于明代,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记载了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其中的许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令我感触很深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黄泉”见母亲的行为。郑庄公母亲武姜不喜爱大儿子,也就是郑庄公,因为武姜生他不太顺利,而武姜更喜爱小儿子共叔段。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想谋反,不料被郑庄公发现。于是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绝不与母亲相见。一年后,他后悔自己说的话,十分怀念母亲。大臣颍考叔出主意,他认为“黄泉”为地下的泉水,让郑庄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与母亲相见。颍考叔安排之后,母子俩抱头痛哭。我欣赏郑庄公孝顺母亲的行为,尽管母亲谋反,但他始终对母亲念念不忘。而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就为小事而与母亲发生争吵,实在不应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用自己的能力去发扬光大。管鲍之交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位好友互谦互让,值得赞扬。其中,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管仲带兵打仗,向前冲总在最后面,后退总在最前头,大伙儿都笑他胆子小。鲍叔牙帮好友辩解,说他家老母无人赡养,管仲要保护自己性命。从这本书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鲍叔牙的行为是赞扬的。可能,由于古代与现代观念不同吧,我认为观众的行为应当要批判。保卫祖国,就应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而鲍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应包庇。这故事放在现代的话,可能会遭批判。因此,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学习他们的,不过应该学习的是管仲的孝,鲍叔牙与管仲间真挚的朋友关系。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鉴往知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们应自己分析,自己判断,做一个“大写的人”。家长感言:学习历史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史学著作《东周列国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历史的传奇。诸多著名成语就源于东周故事 。

因此,他是文学的精华所在。学历史的意义是“鉴往知来”,东周时代看似与现代社会毫无关联,却能影射出现代社会,从书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我们的情操。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2】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周室衰败,无力号令诸侯,中原大乱,外有楚国之患。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义无存,礼乐仁义败坏的时代。此时急需一个能平定中原,号令群雄的人,此乃伯也。

欲成伯业必有如公子小白(后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智。想当年小白为夺齐王之位,以为父出丧之名返回齐国。谁知为扶持公子纠的管夷吾,却于途中暗放冷箭。虽然管夷吾的箭并未射中小白要害,但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诈亡,不仅骗过了管夷吾,防住了他的第二箭,竟然还骗了随行的鲍叔牙。此为急中生智。

误以为小白已死的公子纠放慢了脚步,而小白则换了便服快马加鞭。终于小白赶在公子纠之前到达了齐国。由于他的贤德和鲍叔牙的举荐,小白终成齐桓公。桓公之善在于愿纳贤人之谏,亦有容人之量。鲍叔牙知管夷吾贤德,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不计之前的一箭之仇,还任用管夷吾为相。此等容人之度,普天之下有谁能不臣服?

虽然,齐侯有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自知之明。齐桓公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管夷吾,于是他下令:“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不过,桓公此举不免让人有覆国之忧。但齐桓公之智正在与此,他下令国人只得称管夷吾为仲父。他用免死大恩,相国之职,万人之敬将管仲“囚禁”于齐,让他为齐效力。

齐桓公可谓:“知贤,知贤而用,用而任,任而弗以小人参之,可霸天下也。”

若欲霸天下,兵甲必足,但是霸主必以德服人勿用威。如卫国为狄所破之时,卫民半罹狄刃,卫懿公亦死于铁骑之下。桓公麾师驱狄,助卫重修宗庙,又送木材重建其国。此乃桓公之仁也,亦为亲邻国之计。在混乱的年代里,桓功亦行周礼,伐楚亦以以讨楚久不效周为名。并请于周天子,联合七国之兵,以压楚境。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齐桓公以兵安乱邦,以仁平中原,以礼服人心,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可以霸天下,得人心,恐怕有也只是屈指可数吧!而仅靠武力夺取天下又能维持多久呢?

兵者救人,能者治人,仁者爱人,伯业之成。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3】

我看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全书精彩纷呈,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敬佩,还有的让人憎恨。《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一辈子都不见母亲。而他现在很想念母亲,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人掘地,一直掘出泉水,然后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地下室,让母亲搬进去住,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天天见到母亲。我被他的聪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楚庄王一鸣惊人》是一个让我很敬佩的故事。楚庄王继位后三年没有任何作为,贪图享乐,专横跋扈,一点都不关心政治。经过好几个大臣的规劝,他醒悟过来了。他一鸣惊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变,整顿内政,关心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这个位置。书本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以”楚庄王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

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都回去了。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

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那段宝贵历史,包含很多知识,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语名句最多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4】

今读《东周列国志》前二十九回,感慨万端。已经一段,记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悟,以为将来。

运势由看人品相开始。周幽王宫涅谅阴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已显暴戾寡恩之态。及得褒姒,退申后废太子,弃朝政戏诸侯。11年断送西周275年祖宗基业。晋惠公夷吾为求得国,大割地以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5】

郑庄公为了不伤母子之情,成全兄弟之义,只好将京城分封给段。谁知段仗着母亲的宠爱竟然得寸进尺,到京城后就着手积聚力量,扩充地盘,扩大势力,准备夺权。后来更以打猎为名夺取了鄢和廪廷,但是郑庄公对此仍然忍让。直到得到段谋权篡位的确实证据才起兵吧段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马翻。

段兵败自杀,郑庄公十分伤心,觉得是母亲的偏爱害了段,于是将她逐出王宫,并当众立誓:不到黄泉,决不再与姜氏相见。不过郑庄公终究是孝顺的,气头一过就觉得这样对待母亲于心不忍,又怕天下人笑话。但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怎么办呢?于是大臣颍考叔献计,派人掘一个地道,待掘到泉水后在泉边建一个地下室,这样母子才得以相见,两人禁不住抱头痛哭。一直以来,在我的概念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向来是不择手段的,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有时候单凭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仁者才是真正无敌的,孝义之人天不负!它也启发我平时遇到事情要多一些宽容、仁爱,这样才会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孩子。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深受启发的故事,它们一样引人入胜,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东周列国志》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朋友,你也来读一读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6】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因为念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目前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伙推荐了。

最近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由于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后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样,是什么让他这样大义凛然地决定饰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期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大家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些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或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日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看法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大家在日常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7】

三国虽然有趣,但过于短暂;秦朝虽然勇敢,但过于残暴;明朝虽然战无不胜,但过于无能;只有东周呆若木鸡才是给人带来无穷情趣。那些惊险的宫廷斗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场面宏大的战争,各国国君贤纳的感人故事,全面体会了东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东周历史的记载,离不开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冯梦龙良苦用心地将纷繁芜杂的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事情。第一个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后,周王朝国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强盛的诸侯各国们。映入脑海的是“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他们使中国国力突飞猛进,无论是军事、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都占据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东周列国志》,如: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等。

《东周列国志》最大的意义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后一回——三十回统一六国上说:二世残暴,不得人心,虽兵甲数十万,但义兵志也,次发反击大战,敌朝灭。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理,解决疑难,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论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做人的智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8】

我看了《东周列国志》以后,想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的战国故事和一些教训。

我读懂了一些人活在世上的道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勾践有着不放弃和永不忘耻辱的精神,奋斗的数十年,终于回到越国消灭了吴国。从中我学到了人需要梦想和信念,还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卫国公孙鞅,他十分守信用。曾经用一根普通的木棍放在城门口,对百姓们说:谁能将此根木棍抬到城北门,我就赏他十两黄金。没有人相信他。于是,卫鞅又说那就重赏五十两黄金。大家迟疑了半天,终于有一人站出来将木棍抬到北门,卫鞅果然当众赏了他。从此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卫鞅的政法也很快执行了下去。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想要得到大家的信赖与尊重,最基本要做到言而有信

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真诚,如同金子一般可贵,鞭策着我的心灵。我会永远记住的。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9】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

它讲述了春秋战国,这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间段。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东周列国志》一共五十八回,起自周幽王戏众诸侯。终于秦始皇兼并六国,跨越五百多年的历史,讲述了春秋各诸候国之间的吞并及称霸,战国七雄之间的斗争。书中事件虽多,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回回有道理。

这里面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紧急报警救援用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急忙过来救援,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白担心了一场。结果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各位诸候对他寒了心。下一次真正有人来犯时,当他再次点燃烽火台,却没有人来救援,最终导致亡国了。

有一个故事虽然不出自《东周列国志》但却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狼来了》的故事中的孩子就像周幽王一样,只为博一时的欢乐。喊“狼来了”,来骗大人们,当大人们跑来却什么都没有发生,自己就开心了。

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了呢?即使他再怎么拼命喊:“狼来了”!却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以欺骗别人,看他们出丑取乐。最终,一理危险真的到来时,是不会有人拔刀相助的。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把五百多年的历史兴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虽多但各具特色。从帝王到将士,从官员到百姓,个个特色鲜明,让人影响深刻,令我大开眼界。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10】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11】

今天,我读了《东周列国志》里的《卫懿公好鹤亡国》。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狄人侵犯邢国,有进攻卫国,杀死了卫懿公。原来,卫懿公即位九年来,根本不管国家的事,整天吃喝玩乐,还特别喜欢养鹤。每次出游时,卫懿公命令把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却不管老百姓的饥饿寒冷。

一天,卫懿公又要载鹤出游,狄人却打了进来。卫懿公赶忙招募士兵,可城中的百姓纷纷逃到了乡村荒野,不愿意当兵。卫懿公派人抓来百余人,责问他们为何逃避兵役。众人说:“您有一种东西,足以抵挡狄人,何必用我们?”卫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回答说:“鹤。”卫懿公很惊讶:“鹤怎么能御敌呢?”众人回答:“既然不能作站,就是没用的东西,你压榨有用的百姓,养没用的东西,所以百姓不服啊!”卫懿公很羞愧,立马把鹤放了,向百姓们表示悔过之意,百姓才稍微的聚集回来。

卫懿公带兵出站,一路上士兵都在口出怨言,狄人诈败,引得卫军中了埋伏,士兵本来就无心恋战,现在又见敌人来势凶猛,都丢盔弃甲的逃跑了,卫懿公被重重包围,砍为肉泥。

从卫懿公的故事里,我明白了人不能过于沉迷一种东西,否则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篇12】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冯梦龙据前人作品改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该小说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是一部少有虚构、根据史实创作的作品。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成为一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优秀文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该书的第二回———郑庄公掘地见母。本故事讲述了郑武公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段)争夺王位,加上母亲姜氏从中撮合,长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母亲姜氏跟段里应外合,打算夺下王位,不料长子寤生早有准备,次子段觉得没脸见哥哥和母亲就自杀了。母亲也离开了长子寤生的国都。郑庄公后悔了,觉得自己成为不讲天伦的罪人。有一天,郑庄公手下的一位小官叫颖考叔。他为郑庄公带来了一只猫头鹰给他当野味尝尝鲜。同时,把猫头鹰的寓意讲了出来。(这种鸟小的时候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它养大,长大后,竟然反过来把母亲啄死。)郑庄公听了非常羞愧,同时看到颖考叔把好羊肉包好放在袖子里,原来,他要带回家中给母亲吃。此时,郑庄公赞扬颖考叔是一个孝子,同时问他如何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不孝,颖考叔为郑庄公出了一计(把地挖开,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建一个地下室,把母亲姜氏接到里面,在此相会,这样就不违背誓言了。),使郑庄公能够把母亲接到国都。

读了这一回,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忘恩负义,要像颖考叔一样孝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