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1-04

[读后感推荐]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其五。

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作品这本书用最深刻的故事来教育人们。读后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可是为何一想到写作品读后感就感到头疼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后感推荐] 人间失格读书心得其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总有人认为,叶藏,太宰治的缩影,是颓废,不堪的,“因为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小时候的叶藏是一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敏感。虽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离群索居的,与周围的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观与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都大相径庭,并为此而彻夜难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这种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离经叛道的,一旦他表露这种想法的话,大概会被人当做精神病人送进冷冰冰的医院吧。

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逃课、酗酒、抽烟、娼妓,糜烂的生活像极了我们眼中坏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来越深了,终于在某一天,与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叶藏还活着,只是这种活着真的是叶藏所需要的吗?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更能形容读人间失格的感觉。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延伸阅读

[读后感推荐] 《雪国》读书笔记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陷入了沉思。读后感可以帮我们巩固这些知识。那么要如何,才能在笔走龙蛇下写出心中的震撼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推荐] 《雪国》读书笔记之五”,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来到了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纯粹、洁净到几近虚无的雪景。高远的星空、盈盈皓月,皑皑大地——带给我的感觉是有种教堂般圣洁和空灵感,而在教堂般圣洁的布景下反映人性的种种挣扎——这便是莫大的碰撞冲突,给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张力的同时,也渲染一种的悲剧感——和宇宙的绝美相比,人的宿命、人的渺小。

在评论本书时常提到“物哀”,依我对可称其典范的《源氏物语》的理解,所谓“物哀”便是触景生情,在外物的感知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是自己和景物产生共鸣的状态。在上文我说本书的故事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冲突,而自然与人心和谐共鸣怎讲?我认为,正是因为人内心的挣扎,才让作者发现、强调雪国环境的圣洁——是人赋予自然,这片雪国悲哀、怅然的情感,而不是自然给人平添悲伤。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么看,作者才不是因为在教堂下描写人性种种而自觉渺小可悲,而是把宇宙都当作自己内心的注脚。注意我对“作者”和“主角”的提法,这就涉及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微妙区别了。摘抄最后一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真是笔力万钧。

我觉得若把《雪国》的环境具像化,与之环境氛围很相像的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第一话《樱花抄》,列车划过茫茫雪地的一幕直击我心。

青铜葵花的读后感其五


读书是我们进步的一个阶梯。阅读作品后,不仅涨了知识,还怡情修身,这个时候可以拿起笔写篇读后感,把从书中所悟出的道理和感想书写下来。您一定也在关注作品的读后感吧!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青铜葵花的读后感其五,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前几天,我读了曹文轩写的《青铜葵花》。这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书。

这本书主要说了:一个叫青铜的.乡村男孩和一个叫葵花的城市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他们成了“兄妹”。青铜是个哑巴,他的家境非常贫穷,只能让一个孩子上学,青铜非常想让葵花上学,就用了一种小手段,让葵花上了学,自己在家放牛。有一天,马戏团来到了大麦地,青铜和葵花一起去看马戏,他们个子太矮,都看不见,而唯一的石头也被人家抢走了,青铜为了让妹妹看得见马戏,就让葵花骑在他头上看,葵花终于看完了马戏,此时的青铜已经满头大汗了。

葵花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她为了争钱让奶奶看病,就自己一个人去外面捡银杏,故意考砸让自己退学。可是,在葵花2岁那年,她又被命运召回自己的城市了。因此,青铜每天仰望着天空,寻找着葵花的身影。

读一读这本书吧,它会让你感触一生的!

《富爸爸商学院》读后感其五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让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共鸣。读了作品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写一份读后感。那么,作品的读后感应该如何撰写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富爸爸商学院》读后感其五,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相交之前看的财务自由,给你的钱找份工作,这个本商学院带来的启发性并不大,但在看的过程中会让你反思之前看的内容,比如财务自由的四象限,不同象限的思考形式方式,很好的反思目前的状况是否属于想到的位置。书中介绍了随着技术发展兴起的新型商业模式(亦是作者十分推荐的模式),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网购的商业的兴盛,共享经济的发展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先见之明。想要成功,要先有明确轻易坚定的目标(目标要区分清楚:你是为赚钱还是为财务自由?如果仅仅是为赚钱很难取的真正的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是经营一个体系,积累资产财富,纵使自身不工作亦能有收入来源。而如果仅仅为赚钱工作,常常会陷入精力换钱,时间换钱甚至挣越多越不够花的囧境);要有销售才能(生活无处不推销,克服怯懦才能有改变,很佩服作者为了提升自己的销售才能去应聘工作,工作三年后辞职去经营自己的企业,这种敢于折腾的精神很佩服);要有领导能力(书中关于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论证让人印象深刻,有管理能力并不一定是领导力,结合为什么不给厨师投资,我理解领导力是一种格局,不仅仅是把当下的事做好,更是有一种野心可以把事情做大,是透过一片池塘望见的大好河山,而且不仅仅是能想到大好河山,更能让人相信他能打造出大好河山。这里想过过去自己折腾过的一些事,似乎只能算是管理能力,让一片池塘焕发生机,还需看见山河的能力);有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在现在这个社会,单打独斗很难成功,要找支持自己想法的朋友,认同才能带来动力,这让我反思有朋友说创业计划,看到有问题的地方给说出来是不是不对?是否该估计?一开始会赔钱到后续可能会赚钱该不该估计朋友冒险?);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人需要的三类教育:才商(我的理解学校教育更多集中于这个),财商,情商,良好的情绪控制力是这些的基础,争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自傲自大亦是自取灭亡。坚持不懈的论证中提及了‘乱跳的青蛙理论’,找好方向,不要在一片片荷叶上瞎蹦跶)。另外书中提及的:快乐源于控制权,这个很赞同,当你对生活有足够掌控度时,很多烦恼也就没有了,相应的想过的更开心,努力优化自己,增加对事情的掌控度,不论任何东西。总之,不错的一本书。

[推荐]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汇总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当我们阅读了作品之后,定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其实内心的各种感受往往通过读后感的文字记录形式是可以一直保存下去的。读后感真的是大家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吗?你也许需要"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1】

当我读到"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时,不由得心中波涛起伏,一尺来厚的文件,该有多少呀!几百份吧!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您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呀!

当我读到"值班室的同志端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时不由得沉思起来,您劳累了一夜,只喝一杯茶,吃几颗花生米,我真想把自已吃到过的好东西都端到您面前!您应该吃一点儿有营养的东西,应该多吃一点儿才行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的情形,总理的卧室,只有一张床,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上,都是书和特批的文件和稿子。我还想起了老师们常说的周总理在病中念不忘国事。抱病批阅文件的情景,不禁热泪盈眶。

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心里激动不已,并且充满了自豪感。正如作者所说:"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总理。"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2】

道的体象——读书之《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何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此章老子开始描述道的体象,冲,是指虚空的状态,但与真空又不同,冲,是一种带有张力的表达,是冲而虚之,这种虚空是两种力量的平衡所张扩出来的虚空,而这两种力量是哪两种力量呢?我觉得应该就是“有”和“无”,也就是说,道,是冲和了有和无的,有和无尚未分化之前的状态,是道的本体,因此说道冲而用之,道,是在两种矛盾力量相抵触均衡的状态下冲扩出来的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则是十分的有用,可以化生万物,它不是纯虚空的,是有很丰富的内涵的,但是它也不是盈满的,既有又无,既空虚又丰富,渊深丰富好像是所有万物的根本来源,好像这个时候老子体会感知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但奇点是没有尺度的高维空间,老子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广大空间的体象,所以这个道还是成长到一定程度的道。

说实话这个状态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薛定谔的猫,既生又死的,既不生又不死的状态,就是这个状态,纠缠态未分化之前的状态,我不知道这样解释道德经的描述是否合适,但我本人确实比较反感将各种学科真的割裂开去思考,道德经绝不纯粹就是个文学作品或者哲学论述,它应该是一部早期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笔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体验传记。

挫其锐,解其纷,何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描述道的内部是怎样一个状态,“其”字应该是一个虚化的意义,不具体指什么,可以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意在描述道体的一种整体性,未判性,内涵及其丰富,却又没有什么分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该说老子对这种整体性的觉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优点,也是贯穿道德经全文的核心要旨,应该是道德经最根本的要义之一。

后世的很多诠释总是喜欢非常快速的就把《道德经》里面的话语跟世俗社会,国家治理,人际关系处理等等话题联系在一起,这点我不是很赞同,我觉得老子根本不是在直接去说很具体的社会生活处理原则,他对道的体验是最为巅峰的体验,值得他全部的话语进行各维度的描述,读后感.而看似在说社会现实的表达其实都是在比喻。这里面的挫其锐,解其纷,何其光,同其尘,竟然被一些学者理解为在表达一种缓和矛盾,处理冲突的社会世俗事件处理哲学,我认为是在矮化老子的思想境界,压缩了其更为深刻的哲理内涵。

湛兮似若存,湛这里是深而清晰的意思,深而清晰,而老子又说似若存,好像不是很确定,好像存在,这可能是老子对道的这种状态的体验之后在表达语句上的一种模仿,明明知道它清晰的存在,却只能说是“若存”,而不去肯定它,老子不会说“确存”,这正体现着老子对道的理解。

最后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不知谁之子就是说“道”就是玄元之始,没有人可以做道的父母,道本身就是本身的父母,上面不再有其他的祖先了,连天帝也在道的后面,道在象帝(天帝)之先。这里暴露出老子,或者说中国古人先哲的一个思维特点,就是拟人化过强,总是拿人,具体的人物关系作为思维的辅助,连道这样的事物也要拟人化一下,可能反映了中国古老宗教的一些特点吧,似乎带有一些人格化的倾向,宗、子、母这些人称代词的应用,可能是用于对道这一事物理解的人格化辅助手段,否则便很难表达吧。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3】

我喜欢读书,读书不仅让人增长知识,而且还让人学习做人的道路。我喜欢读的书比较多,《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名着之一,每当吃完晚饭后,我就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很认同这个说法,就像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原本他是一个大老粗,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周瑜经常让他多读点书,可他总拿公务太忙来当借口,所以三十好几了还大字不识几个。有一次孙权叫来吕蒙让他读书,但他又拿借口来让对方不让自己读书,孙权听了借口,生气地说:什么公务太忙,你这是借口,你看周瑜事情比你多,他还能读书。吕蒙听了以后,深受感触。开始认真读起书来。最后,他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立下了无数战功。就拿我来说吧,以前不喜欢多读书,语文成绩比较差,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中吕蒙的故事后,我决定向吕蒙学习。从那以后,我放学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抓紧时间学习,然后在房间里再阅读一些课外书。另外,不仅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还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家务。爸爸妈妈常夸我说:读书让你变了个人。书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教育我好好学习的好老师。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4】

毛泽东是内心感情极其丰富的一代伟人,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他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是作为一代伟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

《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围绕诗人毛泽东这一主题展开,除了关注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文学性,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激扬文字背后一位政治家诗人的心灵轨迹,从夫妻情、战友情、故乡情等10多个方面展示了其中蕴藏的人民情怀、信仰信念与中国气派。在诗人毛泽东的吟咏唱和下,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国人民的声音,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处在一个必须不断激发革命精神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毛泽东顺应了历史潮流,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毛泽东的毕生事业,也是他的革命舞台。

毛泽东的革命精神经受了时代风云与实践探索的洗礼和考验,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毛泽东诗词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抗争与搏击,抒发了汹涌澎湃的激情与心潮,颂扬了纵横捭阖的气魄与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独特文本。

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成长史;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提气,我们能够汲取到其中蕴含的向上力量;解读毛泽东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格局、提升我们的境界,使我们变得更加高尚。

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不懈斗争的伟大领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领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发扬革命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正是《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的魅力所在。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5】

书香读后感

每个人家中都有书。书能提高我们的素质,让我们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书也让我们懂得许多人生感悟。一般情况下,只要会读书的人素质都很高。我也要让我的家庭充满书香、充满智慧,让书香弥漫我们的家庭。

首先,家中有书要会读。不会读书,有再多的书也没用,那只是一个空摆设,似乎用来炫耀这家人喜欢读书,但其实可能是这家人对书一窍不通,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假招牌”。我觉得那其实是很可笑的!

其次,读书时候要会思考。读书不懂得思考,读了也没什么用,就像是扫描一样,过一遍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知道。我觉得看一件作品不能象看故事那样,只在意情节好坏,不在意文章的内涵是什么、主旨是什么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怎么样的。看文章更要挖掘其深度,注重其内涵。正如孔子曾经不是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吗?这可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啊!

第三,最重要的是读了以后要会用。我觉得只有会用,才没有白学,也才能算学会真知识,让人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读书如囫囵吞枣一般,就没有意义,既没有学到真知识,又浪费时间,也浪费购买书籍的钱币,太不值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每个家庭都充满书香,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书香。今后我要读更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书中获取更多知识,为成长积累知识营养。我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6】

读书心得之《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00字:

哈罗德的家庭非常不幸福,母亲对他冷漠,尽管他用尽全力去获取关注,最后母亲还是离家出,走,出走后父亲开始酗酒,带不同的女人回家。哈罗德16岁就被父亲赶出家门,而父亲也只给他留了件旧大衣。对于哈罗德的童年,夹杂着不被爱的绝望和被抛弃的无助,而时候的这些就是哈罗德的全世界的气息了。原生态家庭带来的自卑与挫败感,陪伴了他一生他渐渐变成了胆小鬼,遇到爱时候,不是开心,而是本能将自己藏起来。就像他在新婚之夜躲进了厕所,妻子莫琳太美,他害怕幸福不真实。哈罗德不善言辞,害怕失败,他很少和儿子戴维沟通,戴维眼中的父亲,懦弱无能。戴维聪明,考上剑桥大学,后面开始变的酗酒吸毒,哈罗德和妻子莫琳却不愿去面对儿子的陋习,导致事情恶化,儿子后面自杀。也使得莫琳和罗德变的越来越疏远陌生。对于奎妮也是一样。他因为酗酒而弄碎了老板母亲留给他的遗物,奎妮帮他顶下了罪名,他内心不安愧疚,却从未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情感。

好在,他怂了一辈子,终于在暮年作出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好在,他坚持了,当很多人反对他时,他说;他想试试。只要你想改变,你想唤醒被催眠的灵魂,任何时候都不晚。对于孩子,他无法弥补,但对于奎妮,他还能改变。

哈罗德行走在路上,他越走越轻松,他回忆起了过往,也开始正实这些回忆,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勇敢的尝试。他开始思考,开始发现自己身为父亲,身为丈夫,身为奎妮朋友的失职,开始思考是什么时候他和妻子变的疏远。开始哈罗德报着“只要他走,奎妮就能活”的信念上路,一路上也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因为加油站女孩的一句“你一定要有信念”,因为养一条狗的独居女主人的留宿,开始更加坚定他的信念。后面他的事迹被暴光,他成了大家眼中的伟人。人们将他的故事神化,他有了很多追随者,他被人们要挟着前进,被他人的思想影响,也违背了他出发的初衷,没人理解他朝圣的意义。他觉得自己离起点越来越远,也离终点越来越远,还好,世俗没有让他丢失自己,最后,哈罗德选择独自上路,听从内心的声音,保持初心,继续上路。能走到最后的,往往,只剩赤子之心,因为真正朝圣的,在心。

书中有句话,特别打动我,她能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有多孤独,但是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独,哈罗德上路后,莫琳才发觉自己有多么爱哈罗德,他回忆起了和哈罗德刚刚认识的美好,想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候,哈罗德给她讲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而其实笑话并不好笑,是因为他们太快乐了,所以觉得那么好笑。他们开始约会的时候,总有聊不完的话,而后面两个人却越来越沉默疏远。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莫琳喜欢下橱。厨房里永远都有热气,而后来他们的儿子戴维死后,他们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莫琳从心底责怪他没有尽到一个父亲丈夫的责任。直到哈罗德出门。莫琳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开始回忆往事,他整理着哈罗德的衣物,翻看之前一家人照片,才发现原来哈罗德也曾试着去接近儿子,而之前自己从没有真正去了解过自己的丈夫,他童年的悲痛,他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爱。而哈罗德也同样深爱着妻子,朝圣的路上,哈德罗愿意分享她感受到的一切,也同样依赖妻子。还好,故事结尾,他们再一次牵起彼此的手。

好的书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哈德罗,幸运的是哈德罗在朝圣中找回了自己,完成了自我救恕,而我门或许并不能改变才什么,平静的生活就像一谭死水,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放下执念,忘掉伤把痕,重新经营好眼下每一天。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7】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刚放暑假,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本图书。我翻开的第一本书就是《海底两万里》。我刚开始度开头,就对它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想读到结尾。《海底两万里》讲述了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的探海旅行故事。作者凡而纳以追踪海怪为引子,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神秘的海怪、美丽的海底世界、庄严的海底葬礼……这些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读起来使我惊心动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怪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捧读《海底两万里》。这个海怪形状像纺锤,有时候会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大得多,速度比鲸快得多,有时会喷出两条水柱。好多船因为撞到它就沉没了。经过我的深读,才知道传说中的海怪原来是一艘名叫“鹦鹉螺”号得潜艇。我仿佛也成了“鹦鹉螺”号上的一员,跟随着尼摩船长和教授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洲和北冰洋。读完了《海底两万里》,我不光认识了海蜘蛛、角鲨、抹香鲸、?、珊瑚还有裙带菜和发菜许多海底生物;还学习了光的折射、海沟、水压等一些海底知识。尼摩船长身上那些机智勇敢、不屈不挠、沉着冷静、细心认真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读了这本书,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愿望,将来我也想像尼摩船长一样坐着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各个海域探险……

读书的读后感怎么写【篇8】

毛泽东倡导活到老学到老,他本人更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读书像牛闯进了菜园吃个不停;

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

革命战争年代,行军休息的间隙仍不忘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居住地、办公地,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满各种书籍,就连出国访问、外出开会、视察工作,都会亲自挑选要带的书目,常常一带就是几箱子,一有空闲就读书。

游泳是毛泽东终身爱好的一项运动,可就在他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几分钟里也时常看书。

时间就这样被他挤出来抢出来换出来。

到了晚年,多种疾病接踵而来,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里,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小字本的书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有的书没有大字本的,他就用放大镜阅看。

在白内障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

1976年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仍然坚持要看文件、看书。据记录,8日当天,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

毛泽东的一生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根本原因在于,他从思想认识上、理想追求上清楚为什么读书。

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抱负和追求,始终把读书当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从不懈怠的生命实践。

青少年时代,他从大量的书籍中发现王侯将相甚至乡绅都拥有土地、兵权,却从不劳动,全靠农民供养,而农民却始终备受压迫、受苦受难。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应该当家做主。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认识基础。

延安时期,毛泽东伏案苦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因为革命的实践告诉他,完全照搬共产国际、苏联的革命理论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必须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新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的读书重点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就是为了弄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发奋读书是为了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人生追求,是为了指导总结革命建设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为了汲取经验、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和完善自己。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

这源自毛泽东老师徐特立的教诲,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

毛泽东读书既跟着书走又独立思考。

据作者回忆,在毛泽东做过的读书批注中,不仅有很多和著述者感情共鸣的交流,还有不少是可疑可以争论废话不可信等。

毛泽东说,跟着书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能只是跟着书走,还要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毛泽东不仅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主张到实际生活中去读无字之书。

他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就是说,一切有用的知识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又必须从实际中去探求。

早在青年求学时代,他就多次和同学游历各县,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更加注重深入农村、工矿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既是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更是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甚广。

从内容上讲,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读。

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把它们当故事读,更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

毛泽东读李白、李贺、李商隐、辛弃疾、罗隐等人的诗词曲赋,从中汲取充满想象、浪漫豪放、气势磅礴、文采奇异的情怀和元素,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豪迈风格、别致的诗词文采;

毛泽东一生爱读鲁迅的著作,深深为鲁迅著作中所表达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所感动,还把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读自然科学,穷究科学精神;读报刊资料,广泛涉猎社会信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读书成就了毛泽东、实践造就了毛泽东。

在《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中,我们不但能够以近景视角了解毛泽东读书的往事、故事、逸闻、趣事,更可以从他一生的读书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引领激励我们多读书、善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读书明志,为强国强军贡献力量。

[优质读后感] 三体简介及读书心得之五


自己读完的书,如果不能理解它,那么等于没读。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会产生很多思考和感悟,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你是否了解一些很好的读后感都是怎样写成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读后感] 三体简介及读书心得之五”,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了《三体》之后,我特震撼。无疑这是一本十分好的小说,从地球的危机写起,让人们从中感悟深思与获得哲理。

三部《三体》都呈现出一些老套的结构。比如说,人类遇到了种种危机。从最开始的发现三体人到最终太阳系二维化,宇宙归零。但这些老套中却含着不少新颖,蕴含种种不称心如意的事,人类只剩下最终两人。这种种迹象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觉,这不是小说而是事实。我的心总会随着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本该按套路发生的事发生巨大改变而跌宕起伏。

下头我就给诸君介绍一下整部《三体》。

《三体》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的物理学家。不仅仅发现了三体人,还向他们发射信号,导致三体人大规模入侵地球。然而人们却被蒙蔽在鼓里,直至21世纪才被人类发现。但明白真相的汪淼博士并不泄气,还开怀大笑,为了人类礼貌更加努力研究新科技。

几百年后,人类即将面临世界末日。于是,启动了神妙莫测的面壁计划,以挽救人类未来。可是许多计划过于极端:逃跑主义、同归余尽、控制思想。。。。。。等等。他们费尽心机,只可是期望人类在三体人面前有尊严地死去和为了人类礼貌种子的延续。

关于人间有味的读后感模板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作者写的作品会将人带入书中世界。许许多多的感受从脑海中不断的涌现,这时候我们就写一篇读后感吧。想要写好作品读后感最关键的地方在哪呢??为此,爱发言网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人间有味的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1】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背宋词背到苏轼时,我的感受用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开篇就是那首震撼人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读罢,只觉畅快淋漓、心中豁然。

苏词,为旖旎哀婉的宋词增添了激情和生命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从此,低吟浅唱的“小道”之词能够登堂入室,也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彻底破除了世人诗尊词卑的观念,使宋词的柔软情调中多了一份豪情。

豪情的苏轼也有柔情的儿女情长,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读罢令人柔肠千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绵绵不尽的哀痛和思念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情深义重的暖男形象在他的词文中栩栩如生,穿越千年俘虏了众多迷妹的心。

读苏词,或爽口,或怡情,或遣怀,文如其人,见字如面。苏轼生性旷达率真、疏狂浪漫,却又平易亲和,本是一介书生,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相较“谪仙人”李白,苏轼更多了些烟火气。

苏轼好饮酒,好品茗,好美食。经常“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有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罢不禁莞尔,喝大了的苏轼也真是可爱的很,他自己倒也不忌讳,通通写在词作中,清新有趣,让我们有幸认识一个洒脱不羁、自然而真性情的苏东坡。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惟有真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博才高的苏轼是千年难得的诗词文书画的全才,他卓越的成就来自家学渊源、来自天赋异禀,更是来自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如不系舟,一世的坎坷,被他淡淡嘲作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怨天,不尤人,从容应对,超然自若。黄州的东坡本是为了糊口而开的一片荒地,但苏轼把它变成了后人眼中诗意十足的世外桃源,也把东坡居士的别号永远留在了世人心中。可见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便有什么,瘴气弥漫的林间如果能闲庭信步也会走出一条通往闲适的路径。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选一首来形容他这一生,那么最贴切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的人生命有千次”,这一次能遇到西坡,听他细数东坡词文的来龙去脉,听他详说东坡的生平往事,何其幸也;闲暇时,有好书相伴,何其乐也。——“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2】

暑期读了林老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颇有感触。

整本书分为七辑,第一辑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清欢,何为清欢呢?我想“清”是清静、清澈,“欢”是欢喜、欢愉。清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不受物质束缚的,也没有外在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意:对美景的向往,对往事的回首,对琐事的淡然,对人世的热情,与老友的重逢。只要心中有情,单纯的情感,生活中便处处有清欢,处处有幸福。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极减至零,让我们回到最简最初的本心,尽心尽意,一心一意,回到最单纯的欢喜。静时的远方广阔无边,一朵花就是整个花园,一滴水便是万里江河,一棵树也是一片山林。我想,在林老的生活里,他是清欢的,他无拘无束,向往生活的美好,摒弃尘世的喧杂。我想追求的也是这一抹清欢,在白芒的雪夜看一盏灯,在丰收的季节赏漫天红,在拾起碎片的日子思念远方的朋友,在喧嚣的世间写一封牛皮纸信,在快节奏的城市慢下脚步,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远方。

第四辑忧欢派对中有一篇文章《绝望中还向前跑》,文章讲述了黑人威尔玛·鲁道夫的传奇故事。她家境贫穷,有12个兄弟姐妹,不幸的她还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医生曾断言她再不能走路,但她和母亲并没有放弃,每天坚持复健。渐渐,她跑着跑着,就跑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追得上他。在1960年的奥运会上,她赢得了4枚奥运金牌。

威尔玛都可以从不能站立到最后获得奥运冠军,我们还有什么借口遇到挫折就放弃呢?人生是一场旅行,挫折难避免,一个人的伟大,不完全在于成功,更在于追寻与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哪怕路途多么遥远,多么黑暗,也总有机会看到光明。我们会遭遇失败,正如我们也有机会成功;我们会步下舞台,正如也有上台的机会。

绝望中还向前跑,不要抱怨社会的不公,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不要抱怨世事繁杂,只要铭记初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哪怕成效渺茫,也可以拥有心灵的宁静,内心世界的丰盈,和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

人间有味是清欢,行走人世,气清景明,繁花盛开。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3】

看这本书,一直处于很饿很馋的状态。时值北京炎夏,减肥之季,每晚不食晚餐。每每拿起此书,必定嘴里湿润许多,要大咽数口,方能看完自己深爱的一个吃食。

‌爱此书的原因有二:

‌一是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看梁老先生的文字特别的亲切。书中所提到的好多吃食,我打小就吃,而且很爱。爆肚儿,炒肝儿,灌肠,烤鸭,丸子,涮羊肉都特好吃!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带我跟我姐去东四小吃一条街,往街深了去,有一家炸灌肠的,味道最佳。一口特大的平底锅,稍歪着放,让油倾向一边,在油里炸灌肠,炸好了在旁边控油,然后盛在一个小塑料碗里,再浇上加了盐的蒜汁儿。灌肠外焦里嫩,嚼在嘴里咔咔的,蒜汁儿起到了提咸去腻的作用,简直是完美的组合,好吃之极。旁边还老有那住在附近的没牙老太太过来吃,一要就是两碗,也吃的咔咔的,都不知道她用什么嚼的,特逗还吃的特香。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友谊宾馆吃饭,要的是小吃自助餐,别的不说,就它那炒肝儿真棒。卤打的稀稠适宜,而且里面的肝儿肠儿特多,也收拾的干净,肠子里面没有肥肉。我一连喝了3,4碗(小碗哈,不然真太饭桶了),还意犹未尽。实际上老北京人喝炒肝儿不用勺的,就用嘴就着碗边,左滑一口,右滑一口,就跟用嘴洗碗似的,一会儿一碗就喝光了。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我妈还是个特会做饭的人,尤其馅儿类做的出色。小时候最受不了的是我妈的白菜馅馅饼和韭菜鸡蛋虾的素馅饺子。因为这两样我吃不够,每次都是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再不能盛了,方才收嘴。写到这里,我又馋了,满满的全是回忆,全是小时候。梁老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好多老字号,我上网查了查,有的还在,有的早消失了。这些还在的老字号我打算都去吃吃,也算是看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吧。

‌二是梁老先生知道的东西多,每每吃食都能引经据典,还把古代的老饕,什么陆游啊,苏东坡啊,都搬出来了。意思是,古人尚且好吃,会吃,今人以古鉴今,更应好吃会吃!这一观点深得我心,为我的好吃找到了依据。而且梁老先生还说: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这一观点再次深得我心,为我的馋又找到了依据。

‌我很开心,我可以继续吃,继续馋了,因为这没什么丢脸的。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几乎是每天运动的时候听完的,一边消耗体力,一边满脑子随着文字勾划各种垂涎欲滴的美食,顿时给运动增添不少轻松感,感觉时间也过的快了很多,你要从远处看见我咧个嘴在活动室跳绳,肯定是正在精神上品尝着某种实在的粮食。

先说下作家梁实秋,作家、翻译家,也许大家对他为知甚少,但是若和你提及《莎士比亚全集》想必你就知道了,该部巨作正出自梁大师翻译笔下。

这本书大多写的是老北京传统美食,简易的描述了各自的烹饪普,当然过程中也夹杂讲述了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

美食绝对是制造人体内欢乐素的最佳不二之选,一个爱美食,或懂得创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之人,想必给谁的印象中都会多增几分可爱之色。

我对美食开始有别样理解,认为对它的认真态度和摆弄出一些美食花色,会给心境和生活增添不少怡然和情调,得源于一位曾经一起留学生活的老友带来的启蒙。

每次看她把普通的意面,甚至是一个bocadillo的早餐都能摆弄的让人眼前一亮,感觉生活幸福感爆棚的时候,你除了觉得这个姑娘怎么会这么娴静可爱,还会觉得今天的生活都比往常更飘香四溢,悠然自得。

一直在吃货的队伍里坚定地不曾离去,但吃和做觉对是两码事儿,但渐渐的你会发现想做个资深吃货,“会做”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它会让你变得更会吃,不知这可不可以用“知己知彼,乃百战百胜”来引申理解这一心得。该感受源自于驻外的四年里,与各位四川湖北烹饪大咖相处之久所得,下班后,大部分同事都会三五两两的一起做饭,当然做的一般是南方人,北方的一般都是在饭桌上词穷的只能不住嘴的说“太好吃了……”的角色,在这吃了四年以川味儿居多的全国百汇后,感觉前面20年好像因为缺少点什么显得干瘪了不少。

手拙的我,渐渐的也爱上了没事儿去厨房里整整,从留学算起,以一个帮厨的角色还是参与过不少美食的制作,海鲜饭、水煎包、蛋糕、吐司、bizcocho、水果派的烘培、自制陕西凉皮、肉夹馍、臊子面、煎饼…火锅、干锅这些就不说了,已是饭桌上常客了。

每次一顿忙碌,从准备到品尝这个过程,感觉整个人的任督二脉都打开了,美丽可爱了不少之余,着实觉得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像梁老师说的,真正的生活者,必定对食物有着无比的热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蔬菜,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人间有味的读后感【篇5】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去年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上篇,跟着大文豪梁实秋品尝了北京美食。2019年开年之际,补上《人间》读后感的下篇,让我们继续跟着梁先生品尝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记录了“西施舌”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实则,“西施舌”自津沽青岛以至福建,在浅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称之为“沙蛤”的软体贝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梁先生在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读到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过呀,哪里有书里说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经大相径庭,不再是高汤氽西施舌,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现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软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其“舌状部位”,实际味道会差别很大,用文豪的话来说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接下来跟着大文豪继续吃吃逛逛,我们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先不说味道,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要想吃西湖醋鱼,想宴请宾客,也必去楼外楼品尝,“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西湖醋鱼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我们现在在一般餐厅里吃到的西湖醋鱼与楼外楼西湖醋鱼风味相去甚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想吃西湖醋鱼,还是要到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说道鳝鱼,北方人对鳝鱼是没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欢到处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馆卖鳝鱼,做法有两种,一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而且文中还比较了淮扬馆子鳝鱼的两种做法,一种叫“炝虎尾”:“把鳝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一上略宽,下尖细,如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地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再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样子有一点吓人,但是味美。”另外一种做法是炒鳝糊,加上粉丝垫底又叫“软兜带粉”:“那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看来,梁先生还是喜欢吃生炒鳝鱼丝。文中还提到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梁先生怀想不已,“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看到这里,我就非常想来一碗鳝丝爆鱼面当晚餐,想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德兴面馆,似乎这道面是他们家的特色面,远道特来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对黄鱼的印象深刻,在过去渔汛季节里,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梁先生记忆中的黄鱼做法是:“我家的习惯,是焖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锅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书中描写还真是真切,感觉能闻到黄鱼的香味,还能看到烙饼蘸鱼汤的场景。书中还说,“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可惜现在的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开来的。

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着:“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现在则龙须菜几乎到处有,粗长茎白,嫩绿细芽。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龙须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尝到火腿丝炒新鲜龙须菜,嫩嫩的细细的绿绿的龙须菜配上红红的火腿丝,色彩鲜明,其味奇佳。”

梁先生爱吃,书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几十种,美食的感悟和场景,在看的时候也多身临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爱美食的,喜欢吃吃逛逛的同事们,可以再自己读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个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美食的香味,所谓的清欢,是品尝美味时候那种自在,独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我乃俗人,终不能理解“清欢”之意,只能关注到“人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