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

发表时间:2024-02-01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

 坦白的感言可以消除误会和猜疑,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都需要我们去表达一些最真挚的感言,感言让每一次挥手都更加持久,书写优秀的感言需要注意哪些呢?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绝对是您所需要的,欢迎参考让您更快获得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1)

夜阑卧听风吹雨

教育是诗弈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忠实的教育信徒用诗意的心态丰富教育的内涵,用象棋的耐心去理解教育的本质。它不仅被五彩缤纷的外表所包围,而且有着深刻的内涵等待人们去发现。

对于这点,我们很多同仁都看到了,也曾经试着去做做看,结果往往就不了了之了。认识它很简单,难的是坚持去实践,往往开始总是有一批人去实践,但走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走进教室,他环顾四周,对下面的学生说:“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很简单,也很容易,只需要大家把胳膊尽量往前伸,再用力往后甩。

”说着他亲自做了个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能难的倒谁呢?

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道,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来。又过了一个月,80%的学生举起了手。半年过去了,只有30%的人举起了手。

一年后,全班只剩下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后来就成了著名大家——柏拉图。

柏拉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坚持就是胜利。但是有多少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失去了坚持。

我以前读过很多教育丛书,但这本书还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最后,我利用暑假时间翻阅了这本即将被遗忘的书。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后悔没早点把它拿出来。那么我在工作的头几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和疑虑了,因为这本书是新老师的指路明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要做一个爱书的教师。很多大教育家、优秀教师都是爱看书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利用一切的时间去看书”。

无论什么样的书,阅读总是对你有帮助的。看了本书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平时我们总是在抱怨没时间,工作太累,把书远远地扔在一边,殊不知其实已经远离了优秀的、出色的教师的最基本素质。

如果一个老师远离书本,他将远离卓越。有时间,只要你想读书,即使每天睡前翻开一本书,随意翻几页,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不要再抱怨没有时间,鲁迅先生早就告诫过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不要再为不去看书而找借口,养成每天看一点的习惯,积少成多,再小的河流也会汹涌澎湃。

其次,本书给我们这些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很多贴心的建议和指导,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一条“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精力放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而现在的我们能做到吗?

很惭愧,作为我自己,基本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总是不经意间少了激情,少了创造性,从而少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少了感悟。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的无非就是贯彻“学本课堂”的理念,以学生的学情为根本出发点。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教授的知识上,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感知。

学生的思维广博,思想精彩。但我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忽视了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纠正。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上书,想想平时自己所做的,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感到难受,说不定平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模特,这是我从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2)

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曾任农村中学校长、教师、教育家32年。

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写了40本专著,600多**和大约1200个儿童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都是为教师、教育家、教育家、家长和孩子而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想法、建议和意见倾注到作品中。

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因为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教师、学生、阅读、劳动和家庭教育,所以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其重要特点的第一个标志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说出学生的理智和思想。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我们应该把读书视为第一精神需要,视为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坚实的心理基础,就没有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素养。要提高教育技能,首先要自学,付出个人努力,提高劳动质量,提高思想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师德水平。

他告诫我们,如果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找到自己工作根源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改进教学方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

我的感叹是:1、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责罚时,要想到“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自己的一个不经意之间问题就严重了。

2。他们学校的老师很有天赋。他们什么都得教。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

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其实,他所讲的就是与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教育培养方针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我们要努力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运用知识的因素,我们要让他在每一堂课的心理工作上都有一点进步。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的感叹是:1、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一定要善于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

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2、家庭作业放在早上做真的会像书中说得比晚上有效率吗?如果我让当当这样做,我不知道她晚上还能不能睡着?

教师要读书,学生要读书,后进生要读书。大师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

面对书本的阅读和思考应该成为学生的智力需求。这对于思维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没有思维素养,就没有学习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照亮个体心灵的阅读必须是个体的、非强制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兴趣从何而来?

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我看到网上关于我国在这方面的调查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非常悬殊。

我感叹道:这本书改变了我的阅读观。我总觉得适当的阅读习惯是错误的,因为她总是读同一本书很多遍,然后选择一本新书读一点。原来是我错了。

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恐慌。结果发现如果我不读书我会很傻,所以我应该小心。

关键词之四:家庭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

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当家长知道孩子的摹仿能力很强时,往往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

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良好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辛勤工作、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与成功学者的长期接触、家庭中的松散平等、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事业的奉献,都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

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的感叹是:现在父母都意识到了这一切,但知道是一回事,实现这一点是一项更持久的任务。

关键词之五:劳动

书中有许多章节提到了劳动这个词。苏越认为,劳动在智力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智慧就在智尖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动不是任何一种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中应该有思想、有独创性的技能和技巧。需要遵循13点原则和要求:

劳动素养和一般发展(德、智、体、美)相结合;在劳动中展示、发现和发展个性;劳动的高度的道德意义及其公益方向性;在童年期和少年早期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劳动种类的多样化;劳动的经常性、不断性;儿童劳动中要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性质;儿童劳动的量力性;劳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性;劳动的创造性,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生产劳动的普及性;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财富是与他个人参加共同的劳动有依赖关系的。

我的感叹是:很羡慕他们学校的学生,竟然有这么多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每个学生估计都是不错的蓝领。

我还从这本书中找到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对于低段数学很有用。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3)

夏雪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自己上学期间就有所耳闻,甚至到自己考取教师岗位时,这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来记忆,但从未想过自己能真切的读一下这本书,汲取其中的教学营养。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镇上组织了青年教师读书活动,人手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既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让青年教师在阅读中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五四”青年节。

刚拿到这本书,就浏览了一下目录,有几个题目瞬间吸引了我:“给新教师的几点建议”、“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首先阅读了这几个感兴趣的内容,读完确实受益匪浅。书中没有华丽的修辞,但它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教学中需要理解的内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教学工作的组织等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比较实际。

虽然整本书有小部分内容还没有读完,还是简单说一下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与其说是写读后感,不如说是在阅读过程中,反思自己在过去教学中的不足,更是一种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走上教师岗位也接近三年了,但是对书中提到“对刚参加学校工作教师的几点建议”,读来却很受益。建议年轻教师每月买三本书:一本是关于你的教学科目的科学问题,另一本是关于作为年轻教师能够学习的人物的生活和奋斗,第三本是关于心理学的。

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应大量阅读与美术学科相关的书籍,了解美术的的不同工艺分类,制作过程,欣赏古今美术大师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史,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美术世界。作为年轻老师,应找到自己在生活中和学***榜样,通过阅读别人的优秀事迹来鼓舞激励自己,了解行业中的佼佼者是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关系的,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端正工作态度,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要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同时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掌握些许心理学知识也是有必要的,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洪流中,现在中学生面临的学***相对较大,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及时进行疏导交流,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近来中学生产生离家出走、自杀、患抑郁症的问题时有发生,朋友圈也经常有**寻孩的消息,如果作为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势必也会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概率。

书中开篇第一个话题讲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脑力劳动领域,要对儿童进行个别对待。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都有自己的神圣使命,如果他的技能还没展现出来,或许是他的魔法棒暂时电量不足了呢,我们等一等又何妨,等他充上电,一样可以魅力四射。

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也许你的种子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花期,我们只是专心灌溉,细心呵护,等待花开。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在以后的美术教学工作中,也要懂得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否定学生的艺术才能,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突出表现,并加以鼓励,让学生也有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充实自己,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辛寨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加油!

(作者:辛寨初中教师夏雪娇)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4)

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点心不在焉,基于它的朴素,又类属于专业书籍。在目录里查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有些不以为然。众多专家都有妙招,但千百年来,无数教育者对顽劣偏激成绩差的“后进生”的驾驭又是否真正游刃有余呢?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其实一直是觉得这有些悲哀的,用相同的呆板的习题或要点反复刺激“后进生”,他即便头昏脑胀,也只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机械记忆,也许他期待的也只是再太阳西沉之前自己能够回家!复习本上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几十遍的盯视下,还有什么美妙可言?这怎么能达到“乐学”啊?这对于孩子,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可以指导他们去阅读适合的书籍、刊物。可以鼓励家长何孩子共读,一举多得。即便他们首先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积少成多,总会有所改变的。读着各类书籍,不带任何作业、任何目的,感受的是丰富美妙新奇的东西。他们会慢慢爱上读书的,最后,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5)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6)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尽管当今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年代有了很大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一章节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我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应付各种应急性工作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自己没有主动挤出时间去读书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去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综上,粗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去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7)

平时我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读也是读些《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消遣一下,教育学的书籍看的真是很少,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还是要多看看教育类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一定要看看,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终于把它涉猎完了!

这本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不仅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对教师的休息提出了良好的建议,是一本教师必读手册。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要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孩子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注重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苏的建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后进生的工作,谈了好多,最关键的一句是阅读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手段。对于班上的困难生,我们可能做的更多的是让他重复做更多的练习,还害怕读书影响到他做题的时间,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形成,和同伴的交流都没有很顺畅,见到老师就想的是做不出题怎么办?这样,他会越来越落后。看了苏的这些建议,我会注意让孩子在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唤醒他的大脑,迫使他加强工作,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的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劳动教育也是这本书中提到很多次的教育方法,可是,在我们步伐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中,好像已经绝迹了,苏大家的各种建议肯定对我们的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每个人如何去使用它,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实验、体会,希望在这些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能成长得更快更好些,也希望自己跟书籍结下终身的朋友!因为只有跟她的对话才会使自己的心更加静下来!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8)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品味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的。我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给学生做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看时钟,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

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举止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

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可用的时间来丰富我们的知识。书中老师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一个教师要想教会儿童边阅读,边思考的方法,首先决定于教师自己的阅读习惯。譬如说,一个老师没有变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怎么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这个能力。这样,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培养我们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可能有:读厚书薄,读薄书厚;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由浅入深。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边读边记。

把自己的碎石片语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方法是联系。当你考虑一个内容时,你可以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儿童成长的学习,而教育是最自然的事情。虽然有国家的限制,但我仍然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者对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的神圣尊重。

该书还特别注重道的教育、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和对学生的足够尊重,这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尽管他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的光辉思想对我们这一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历都值得学习和思考,它们将成为我一生无尽的财富!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品味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每个学生在这一刻能做多少,如何使自己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教育技能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这样的语句中,我可以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里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他用“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字眼,包含着他对于孩子的那份呵护、体谅和理解。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教育者都愿意孩子能够得到发展。但是实上,我们无法看到每个孩子的成长。

我是说,孩子们是否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信孩子们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个人表现的看法。

今天的教师如何能够做好尊重学生呢?我想,第一,老师就不能有“唯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有偏差。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决定最终的发展水平。教师从一开始就不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作为学生,他们会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消极发展。也就是说,教师非常重要的责任是保护学生的自尊。

在今天,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科学为像科学的范式那样建构自己的体系。这样使得教育离自己的本质越来越远。因为,第一,科学的对象是物,而教育的对象是人。

如果说,教育是科学的话,那么教育就无法存在。第二,科学强调的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要求就是标准化,即用同样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这样的结果必定会使得很多的人符合标准,另外的人遭受了淘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过分的自己的成绩,关注自己的熟练程度,而不去关注自我内心的发展。

譬如人的自信、人的热情、人的价值等方面的成熟与发展。第三,科学从概念出发,远离了人的生活世界。第四,科学以“物”的眼光看待人,这样就排除了人的终极意义的追问。

既然我们看到了仅仅把教育当成是一名科学看待的话,有失偏颇。那么,最关键的是,教育学科必须朝向一条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情感的道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教育必是一名艺术。

因为,艺术的本质特点就是情感性。艺术所关注的正是被物质性,实用性和庸常性掩盖和遮蔽的现实生活的内在一面;即人类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内心世界。关注人类的情感生活,内在生活恰是艺术的特殊职能所在。

它建立起人们内在生活,内在情感的有序性;拓展,深化,细腻和提升了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我想,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只有关注了教育的情感性,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透过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悟到人性之光、人性之美。

所有,我觉得,我们坚决应该反对那种“物化”“奴化”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情化”的教育。

二、老师的时间从**而来?

因为老师不是圣人,教师也承担着诸多的社会角色。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那就是不断的提高自我。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

一位历史老师被问用了多长的时间备课的?他的回答竟然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是一种境界。它需要坚持、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爱心。我们都很敬佩这样的老师的敬业精神。

我感受的到的是,这样的教师不会把职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把职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像我们很多的师范学生,也有这样的抱负,却缺乏那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在思索究竟什么制约了我们的理想?

想来想去,还是我们自己。

教师的时间与各阶段的相互依赖性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一个教师要想教会儿童边阅读,边思考的方法,首先决定于教师自己的阅读习惯。譬如说,一个老师没有变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怎么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这个能力。这样,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培养我们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可能有:读厚书薄,读薄书厚;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由浅入深。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边读边记。

把自己的碎石片语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方法是联系。当你考虑一个内容时,你可以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不仅一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在今天“读书危机”的时代,太需要了。我们必须摆在心态,让自己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充实自我的个人空间,那就赶紧读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9)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xx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xx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xx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xx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

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

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文章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

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10)

在我看来,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也是我们学好的必要条件。要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学大纲,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广泛查阅各种教材,认真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悟(篇1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他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那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要怎么样写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1一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

“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

在植物课上,学生们正在学习将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帕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

许多孩子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但只有三个成功,其中两个是女孩。而生物学老师自己,根据自己的承认,甚至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

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

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

经过艰苦的工作,他终于当上了农艺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校园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而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老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老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

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己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助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善于发现和探索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来引导他们,让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但在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不要放弃对任何孩子的希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2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著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神。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著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靠原有的教育和道的教育难以应对。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呼吁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

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疏通心理困惑,纠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质量高,思维活跃,有心理负担和压力,爱、学、创。

人格的健康发展能够满足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提高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我们的老师应该从今天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