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言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报告 > 导航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发表时间:2023-06-11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合集。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是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书写报告,报告可以协助领导执行监督任务,避免工作发生延误。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以“德国人异于常人的养花方式”作为切入点,向孩子们展现了美丽的异国风情画卷。引领孩子们欣赏街头的美景固然更够丰富学生的感受,但是体会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能荡涤孩子的心灵。靳锐老师经过精心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处理了教材,使整节课环环相扣,不仅较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感染。我认为本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准确的切入点——成功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选择一个恰当、准确的切入点和训练点,不仅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节课清晰、紧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质疑后,老师以作者为什么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引领学生深挖文本,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了文中。孩子们主动的去寻找描写花的特点的语句,边勾画边思考并边做批注,从而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一点点的挖掘出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且一下子将文中的“景”和“人”用一条“线”牵了起来。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使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2、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的亮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的真谛却并不简单。在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对于文中的重点语句伴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呈现并随机指导。将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重点词语,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课堂上几次不同层次的读,循序渐进,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师还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语言的表达等。同时教师的优秀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主导意识的充分体现——教师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功夫,一种认真倾听、细心发现、适时切入、有效调整地功夫。在整节课中,老师都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看法。并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学重难点在孩子们的争论中一一解决,潜移默化,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

总之,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将课上得轻松、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功效。

前几天,教研室组织了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使我深受启发。

会上,三名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知识点抓的比较准,特别是靳芮老师的这一课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入手,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研究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使的课层次清晰,环节紧扣。

这一堂课上,靳老师围绕"花美",既使用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又结合工具书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的理解,形象与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师还将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课堂,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2

听了郎xx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轻重缓急;

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3

我们学校开展了教科节活动,我听了沈美凤老师的语文课,深有感触。沈老师上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课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同时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这里,谈点看法。沈老师注重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即语言训练。语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学生学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让他们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插入第三者太多的解说,要想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靠语言实践。所以,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诵读“你最喜欢的地方,读出西沙群岛物产的美丽、可爱”。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改变了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西沙群岛海底这一段课文,尤其在看完海底的录象后,会由衷的发出感叹,海底的鱼真多、真漂亮!对海底世界产生喜爱、赞叹之情。这时,学生再去读书,必然能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神韵感受,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而适当的情境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印象深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沈老师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营造这种情境教学的氛围。如在讲海水、海底这两个地方,沈老师把从网上查找到的有关图片向学生播放。当学生从屏幕上欣赏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便由衷的发出了感慨“大海真美,真漂亮!”当学生看到了海底的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时,再一次使这些孩子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感受到了大海的神奇。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4

有幸聆听了靳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感触颇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它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靳老师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新颖,条理很清晰,纵观这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词语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学都很实在,词语教学朴实自然中显魅力。例如学习“莞尔一笑”一词,靳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后,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莞尔一笑。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这些词时较好地借助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理解。教学“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时,不仅采用重点词突破的方法进行理解,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应接不暇的感受。这样通过多种方法,不仅理解词语化难为浅,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美丽的情感在朗读中飞扬。

这节课上,靳老师都十分注重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如,靳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练读。之后,她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读得声情并茂。靳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开得姹紫嫣红。你在读得时候,想突出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你的想法吗?通过这样平等欣赏交流,其他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品读。最后还问学生: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自看看?那就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展开想象。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读完,让我们倾听的老师清楚地感觉到,学生读的不仅是文字,还读出了至真至纯的情感。

3、整合了资源,实现课件与文本互补。

这节课中,靳老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上欢快的乐曲,制作成课件,展示了德国街上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对德国风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学生从欣赏美丽的画面到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了语言。

在听靳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恰当的评价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谈谈我的几个建议,供靳老师参考:

1)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靳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语句进行品读后,教师提问:这里的“我为人人”指?“人人为我”是指什么?出示练习:生活中你感受过类似境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如此设计,学生的确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迹过浓,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同时,这样也会使孩子们思绪中断。这里我的思考是:与其支离破碎地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去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1、找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

3、同学们,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刚从工地回来的建筑工人,当你走在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假如,你是一位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医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全班配乐朗读第3自然段。

2)建议给教学内容瘦瘦身,围绕一个点展开教学。假若处处开花,面面俱到,难以让训练与人文熏陶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5

不学习就会退步,就会痛苦,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每当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缠绕我的时候,我会痛苦不堪,急于去解决,听课是我最常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听课——这个业务上的学习,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感到头痛欲裂的难题,正是这样的方式,我得到了进步。

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她们的有点: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们备课都非常用心,对课本的内容了解的很透彻。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武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三、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刘老师《让小草生生不息》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赵主任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我会努力吸取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以长取短,避免在教学上的不足,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业务上的这些直观听课学习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宝贵经验,让我烦恼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烟消云散,让我在以后的职业道理上更加轻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6

通过公开课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地充实。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

一、优点

1、各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均带有教学应使用的必备资料,如:教案、讲稿、授课进度表等。

2、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3、教学方法多样,能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反馈。

4、教学态度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5、教学内容熟悉,讲解正确。

二、不足

1、个别教师板书欠规范。

2、个别教师语速较快。

三、建议

1、注意把握教学时间与课堂进度。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结合板书。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7

一天,一位老师拿来一张光盘,我一看,是天津张其庆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录象。当电脑屏幕再一次定格的时候,我才发觉一节课已经上完了,心里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有味儿”。一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那“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呢?我在慢慢地回味着,咀嚼着。

一、语文味──文化的味道

一篇文本,一位作者。走近一篇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走近一位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这是深入对话文本之前提。

翻开语文课本,张老师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

师: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缓缓的音乐作背景,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图片。)

师:刚才,所看到的美丽的风光,都是德国的美丽景色。提到德国,不得不提到一座小城,叫做哥廷根。这座小城因一座大学而得名,这座大学就叫哥廷根大学。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他只有25岁的时候,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学习,一学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才回国。到1980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受母校的邀请,再一次回到了哥廷根大学,他写下了一系列回忆性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课题是──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由一座美丽的小城,到一座大学,最后介绍了作者两次来到哥廷根大学的经历,由此,导入新课,有声有色。张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文化的因子,将其适当放大,让其散发出浓浓的文化的味道。此刻,学生欣赏了异域风情,眼前浮现了作者两次来到这座大学的情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领入了文本中。至此,课堂拥有了广度。

二、语文味──墨香的味道

很早以前,学生上课,课桌上摆放有笔墨纸砚。课堂上,便会闻到一股一股的墨香。读书人,就是喜欢这个味儿。这堂语文课,张老师扎实读词,扎实写字,指导有效,学生受益。

师: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我们看一看大家的预习效果。看大屏幕上的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脊梁、姹紫嫣红、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耐人寻味。

师:你读得真好,非常正确。全班一起读。

生读。

师:下面老师在黑板写三个比较难写的生字,注意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和笔顺规则,好吗?

师:老师要写的第一字是“脊梁”的“脊”。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

师板书“脊”。

师:第二个是“姹紫嫣红”的“嫣”字。注意右边下半部分的笔顺规则。

师板书“姹”。

师:最后一个字是“应接不暇”的“暇”字。这个字是“日”字旁。

师板书“暇”。

师:同学们在写这三个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它们写错了。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这三个生字组成词语,在你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自己的书写姿势要端正。开始吧。

生开始写字。

教师板书的三个字,的确是比较难写的三个字。教师直奔难点,清清楚楚地点出了易错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告诉,有时也是必须的”,让学生一边细致观察,一边聆听教师精练的讲解,而后,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实践,这必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课堂上,我们品味到了浓浓的墨香。文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写好字,是对祖先的一种敬畏。

三、语文味──动听的味道

语文课,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师巧妙地设计“读”的环节,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一点一点地读懂题目,一点一点地了解文意。语文的课堂,要“读”懂一切。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有两个要求:第一,努力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自己读课文。

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文章一共有4个自然段,请4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看看他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些什么。

师指名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不仅能做到正确、流利,还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谁来说一说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指的是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这样人们从街道上走过的时候,眼睛会不由自主地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8

在听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从容的教态能让学生感受到很强的亲和力。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很好的完成知识与技能。从授课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的功底深厚,其板书工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例如:“你们把机会都让给别人了吗?”当时不只是学生就连我也在积极思考,被教学氛围感染,结果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好。在朗读方面,教师做到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对比,从而读出自己的情感。教师注重工具性教学,从扶到放,让学生学习字词的读音意思,感悟和理解都是自读自悟,从而让学生过足了“课堂的小主人”瘾。全程在愉悦中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从孩子回答问题时,一个“绿色的花”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听课过程,让我由衷的赞叹和服。

在教学字词上,我还有点自己的小观点,如果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我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水平,我会照顾全面,我可以把讲课前提炼出的词语做为预习内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随意去理解词语,比如:现在正是春天,可以用自己的相机拍出桃花的“花团锦簇”;用画笔画出“姹紫嫣红”;想象看过节时的烟花时感受“应接不暇”;还可以表演给你的朋友家人看“莞尔一笑”;并且可以用你的语言或你的文采赞美“花的海洋”;回忆你的人生经历什么事让你“耐人寻味”。我认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预习方式得心应手,也会从容完成预习,从而为课上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听课过程收获挺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觉;语文,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感悟。”

小学语文听课报告 篇9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让学生明白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要多植树造林。闻老师上的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闻老师的课强调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我们感受到了闻老师作了不少努力,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一、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出了教学重点。

在复习导入环节,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这段话,然后点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闻老师的教学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体会交流。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画面会揭发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闻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贫瘠的.沙漠;河水泛滥成灾”等,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让他们能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有感而发,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如在教学云雀来到沙漠上空时,先让学生交流“文中哪个词最能说明沙漠的特点”,然后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出示沙漠的图片,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中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睁不开眼”、“贫瘠”等词语,体会到沙漠环境的恶劣,感悟到“埋怨”和“心疼”的情感,学生就能很好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三、抓住重点段的品读,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10、13自然段是本文的两个重点段,主要讲了森林的两个作用:蓄水防洪与调节气温,并且形象地把森林比作为水库和空调器,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将森林比作水库和空调器,闻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10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森林是一座大水库?接着引导学生看课件示意图理解森林是怎样蓄水的,并指导学生有顺序复述。

四、总结课堂教学时善于结合学过的诗歌发出号召,使课文的主题得到升华。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闻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看课件齐读本册教材的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的后半段课文,这样巧妙的把两课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非常具有号召力,使这节课的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闻老师的这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尤其在学习“河水泛滥成灾”这部分时,闻老师让学生读书、看课件、交流,学生有了很好的情感体会,与小云雀有了共鸣。不失为一堂好课。